《政治學》筆記

《政治學》討論的是古希臘的城邦政治,其中展現的一些政治原則,直到今天依然行之有效。
城邦存在的合理性

古希臘人眼中的政治:人類應該怎樣在一起生活,才能發揮各自最好的價值。

亞里士多德認為「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」,「政治動物」在字面上的意思,就是「居住在城邦中的動物」。


城邦的合理性的兩重含義:

1、人類必須要進行分工、合作,只有生活在一起,才有可能生存下去。每個人都絕不可能孑然一身、而不和任何其他人打交道。

2、 除了維繫生存,還有更積極的意義。「政治動物」,意味著人們只有共同生活在一起,才能成就彼此,成為真正的人。


城邦讓人變得有意義

亞里士多德認為,在所有的生物之中,人是與眾不同的。與植物和其他動物相比,只有人才具有言談與理性的能力,也就是邏各斯。邏各斯是一個專用的希臘術語,很難用一個單一的漢語翻譯。簡單地說,它字面意思,應該是運用理性的能力。而城邦,正是人操練理性,在理性上實現卓越的場所,換句話說,人只有生活在城邦里,才能真正擁有邏各斯,才能實現幸福、擁有良好的生活。


反亞里士多德的看法

一些古希臘人認為,沒必要組建城邦,更沒必要遵守城邦中的法律與習俗。持有這些觀點的人認為,只有屬於自然的事物,才變動不居,才是權威的、合理的;而屬於「習俗」的東西,都不過是人為設定的,它們不斷在變化,因而不具有任何權威性。歷史中出現城邦,也就不過是一種偶然現象,這樣的城邦,也就不值得人去認真對待,甚至為保護它而喪失生命了。
古希臘政體分類評析

為了選出最好的「政體」,在《政治學》一書中,亞里士多德首先考察了以往的城邦案例與城邦理論,之後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。


「政體」這個詞,在古希臘人那裡,含義非常豐富,但為了便於理解,我暫時把「政體」簡化為權力的分配方式,或者說城邦應該由哪些人領導。


古希臘政體經驗分類

1)寡頭制: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精英政體;
2)平民制:多數人統治少數人的平民政體;


亞里士多德認為,在任何一個社會里,少數對應的是優秀或者卓越的品質。


亞里士多德六分法

兩個標準:第一個標準,是區分統治者的人數;第二個標準,是區分統治者的目的,他們是考慮城邦所有人的利益,還是只考慮統治階層的利益。

統治者只考慮自己的私利,統治者是一個人,這叫做「僭主制」;
統治者只考慮自己的私利,統治者是少數人,這叫做「寡頭制」;
統治者只考慮自己的私利,統治者是多數人,這叫做「平民制」;
統治者考慮城邦共同利益,統治者是一個人,這叫做「君主制」;
統治者考慮城邦共同利益,統治者是少數人,這叫做「貴族制」;
統治者考慮城邦共同利益,統治者是多數人,這叫做「共和制」。

在亞里士多德看來,只考慮私利的前三個政體是錯誤的政體,後三個政體,也就是君主制、貴族制,還有共和制,則是正確的政體。只要統治階層考慮城邦所有人的利益,這個階層是一個人,是少數人,還是多數人,並沒有那麼重要。


三個好政體的比較

絕對理想的情況:最佳政體是由一個人統治的君主制。亞里士多德認為,如果世界上有一個人是完美的、毫無缺陷的,像神一樣,那麼由他統治的國家就一定是最好的、最正義的。

但是,這只存在於理想之中。因為人畢竟是人,而不是神。所以亞里士多德在《政治學》中說:常人不能消除獸慾,最卓越的人也被激情影響,在執政時受到干擾。

現實條件下可能實現,但對城邦有很高要求的政體:亞里士多德在這裡指的是貴族制。

在理想的貴族制中,統治者雖是少數人,但他們全都是品德卓越之人。這種情況雖然在現實中有一定的幾率存在,但卻對城邦有著較高的要求,並非每個城邦都能做到。亞里士多德甚至認為,在任何一個城邦中,符合要求的人都不可能找到100個。

更加現實的可能:多數人統治的,追求城邦共同利益的共和制政體。


共和制的優勢

共和政體能夠發揮多數人的智慧。亞里士多德認為,在許多事情上,眾人的判斷要優於一人的判斷。

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,亞里士多德強調的多數人智慧,與今天大家熟悉的「少數服從多數」,是截然不同的理念。以「投票」這種方式為例,今天人們強調互不干擾,你不要干預我的選擇,我也不干預你的選擇,我們每個人都投出自己神聖的一票,再根據數量的多寡進行最終的決定。

但古希臘人強調的多數意見,反而是經過辯論之後,人們進一步達成的共識,而不是對每個人獨立的判斷加權計算。你可以想象一下古希臘公民大會的樣子,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,通過分享彼此的經驗與知識,彌補個人在經驗和知識上的不足。這樣的公民辯論、公開商談,就能發揮多數人的智慧。

共和制的統治者是中間階層,因而更加穩定。在亞里士多德看來,每個城邦都會有資源人脈豐富的人,也會有說話毫無分量的人,但一個城邦的多數人,往往是夾在這兩類人中間的階層。

這個「中間階層」往往沒有野心,他們既不像窮人那樣希圖他人的財富,也不像富人,多得足以引起窮人的嫉妒。富人與窮人之間既不互相信任,一方也很難屈從於另一方。中間階層反而是兩者之間的潤滑劑。

如果一個城邦的中間階層勢力薄弱,那麼這個城邦就容易產生衝突。假如缺乏中間階層,那麼富人和窮人都更容易集結成黨派,它們之間的內訌,是導致城邦內部不穩定,甚至滅亡的常見原因。於是,一個城邦不僅要有中間階層,而且要有足夠強大的中間階層。

在政體六分法中間,好的政體和壞的政體是互相對應的:君主制對應於僭主制、貴族制對應於寡頭制、共和制對應於平民制。壞的政體,是由好的政體蛻變來的,比如僭主制,就是君主政體蛻變的結果,是君主政體的反面。


政體變革的兩大原因

1、是人們對正義的理解不同。
2、是當權者傲慢、貪婪,無視被統治階層的利益,就有可能導致政體的變革。

政體的選擇,不僅是《政治學》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一個議題,也是古希臘所有政治探討中的重要內容。


閱讀《政治學》需要注意的事項

1、歷史環境陌生。如果對古希臘歷史一無所知,如果對亞里士多德同時代、其他思想家的政治觀點一無所知,你可能無法準確瞭解,《政治學》裡邊的一些內容,到底在討論什麼。

2、語言翻譯障礙。比如,古希臘人的「善」概念。《政治學》開篇的第一句話是,「所有城邦都是某種共同體,所有共同體都是為著某種善而建立的。」

3、在閱讀《政治學》這類古典作品時,你最好還能具備一定審視的態度。

亞里士多德的很多作品,都是講稿的匯編,不是一次寫成的。這些講稿,可能出自不同的時期,你可能看到,亞里士多德對同一個問題,可能有重復的討論,這些討論裡邊,甚至還會出現彼此矛盾的說法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